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柴火灶惠安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柴火灶惠安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渐渐消失的闽南语词汇有哪些?
其实随着普通话的普及,闽南语和其他一些方言恐怕会慢慢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流之中。
身为一个出生在福建沿海地区的孩子,其实我自己都快说不好闽南话了。不提那些比较罕见的词汇,即便是常用的词语,有时候我说着说着都会突然忘记,然后用普通话代替。
至于什么消失的词语嘛...我自己也不清楚,也许这个问题只有老一辈才能回答你了。不过其实懂一点闽南语就可以比较轻易地听懂那些没听过的词语。就像我和我阿祖说话一样,她总是会用一些我没听过的东西,但是我就是能够理解那些词的意思。
试一试,是否读得出来……
歪糕持斜,三更半暝,乡里头尾, 厝边脚兜,亲堂兄弟,门口厝边,关门闩户,诅死绝咒,无路无用,无成半项,牛头马面, 红膏赤蠘,有耳没嘴,摇头盘豆, 驴头散仙,比手六桷,头破耳裂,有稳无影,无影无只,有孔无笋, 矮人厚倖,吃饱换妖,起脚动手,抬哥烂罗, 嘴尖舌利,叫死犁苦,半肖若颠,三不五时,心狂火着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生活方式的变化,生活中的一些闽南语词汇在渐渐消失。
优岳是惠安人,就来港一港惠安口音闽南语。
[灶脚]厨房;现在大部分人都是普通话直译叫厨房,以前的厨房有土灶台,煮饭的人叫“站鼎头”,烧火的地方叫“灶脚底”,灶洞叫“灶空”;烧火棍叫“火且”,炭灰叫“火夫”。
[乡里]村庄,乡里头尾是指村子里的人,现在都被村字代替了,保留的比较好的是“厝”,指房子,盖房子叫“起厝”,我家叫“阮厝”。
公鸡叫“鸡角”,公猪叫“猪哥”,公牛叫“牛港”,公羊叫“羊共”,公狗叫“狗刚”,受不了叫“冻未条”,脸皮厚“未见笑”,不害羞叫“下败”,不好意思叫“歹势”,游玩叫“T桃”,上班叫“叹甲”,抽烟叫“卷猴烟”,喝酒叫“淋烧酒”,乱来叫“七创八创”,闲杂人“庵肖怣”,四面八方叫“四五路”。
原来是古闽越人的语言。本来就是放弃了无数特有词汇之后,形成现代闽南语,变成了汉方言。为什么?因为文字与发音不能一一对应。说明原来就·不是汉语,如果不向华字靠拢,就得像越南字喃、方块壮字,那样记录。但是闽越语只能向汉语靠拢,于是就造出了《文读音》。原来的读音比较常用,就能保留下来。否则,汉音就会覆盖了原本古音。例如《马》《香》就有几种发音。既有原始古音,又受北语影响,造出《文读音》,即汉音。
《闽越语》。这种语言的特点鼻音(也许叫鼻化韵)浓重,特别是闽东地区。而潮汕一带语音某个特征犹如越南语,明显有把《话音含在口中,不让声音出去》的感觉。闽语,从语音上讲,是离北方官话(普通话)最远的一种语言。在史前,分布在从越南、海南、老广东、福建等广大地区。不过,随着北人南进逐步在粤西形成白话(粤语),并《沿着珠江东进》把闽语截成两段:《一段是海南.雷州半岛。另一段是潮汕.福建》。普通话是后鼻音的,《闽语》很多却变成鼻韵,例如,《姓》《郑》《鼎》。鼻化韵的共同特点是《语音含在口腔和鼻腔》中,《不让它发出来》似的。越南语的这个特点就表现得极端明显。
飞机铺,车头,成人。飞机铺就是机场,车头就是车站,成人就是结婚。2012年去新加坡,我爸的四伯跟我说过这几个词,飞机铺还有点懂,辉GI BO。恰逃(车头)台湾电视剧有听过一两次。夹郎(结婚)我就完全不知道意思。50、60年代的人多少知道一些,80后的厦门闽南话很少这样说的
神话人物有哪些是真实存在的人物,什么地方的人?
八仙
其实吧,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很多都是以真实存在的人物为原型,加之民众的想象和民间的艺术加工,才出现我们现在的众多神仙偶像,如果要说最真实具体可考年代出身的神话人物。那么,八仙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也比较有说服力的了。
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。八仙之名,明代以前说法不一,有汉代八仙、唐代八仙、宋元八仙,所列神仙各不相同。至明代吴元泰《东游记》始定为:铁拐李(李玄)、汉钟离(钟离权)、张果老(张果)、吕洞宾(吕岩)、何仙姑(何琼)、蓝采和(许坚)、韩湘子、曹国舅(曹景休)。——百度百科“八仙”词条
铁拐李:因葫芦里装着悬壶济世,能治世人百病的药,又被称药王,铁拐李的原型名字叫李颜二,是唐代惠安的一位道士。传说有一天,李颜二的母亲染上重病,他在给母亲煎药时发现柴火烧到一半就没有干柴了,恰好这几天阴雨连绵,无处拾取干柴。孝顺的李颜二为了给母亲治病,情急之下就将腿伸入灶中,代替柴火。等到药煎好,他的右腿却跛了。站起来时,他顺手从灶中抽出火热的铁棍当成拐杖。
汉钟离:原名应为钟离权,原型是五代之间,在《宣和年谱》、《夷坚志》、《宋史》中都有他的记载。又一说为唐代人,而《全唐诗》中又的确有收录他的三首诗。
张果老:原名张果,因在八仙中年龄最高,又称张果老。唐朝人,只是个懂一些幻术的江湖术士,被民间传说仙化后成了道教真人,《太平广记》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,唐玄宗问术士“叶法善”张的来历,叶法善说:“臣不敢说,一说立死。”后言道:“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。”言毕跌地而亡,后经玄宗求情,张果才救活他。
吕洞宾:原名吕岩,八仙中最为人熟知的潇洒浪子,唐末人,野史记载为京兆人士,原应是个好道的士子,屡考不中,便云游四海。因才子风气,颇有道家风范,被全真教奉为纯阳祖师,《金唐诗》、《词综》中都收有他的诗作。
何仙姑:八仙中惟一的女性,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。一说她是唐朝人。宋初《太平广记》引《广异记》称有“何二娘”者,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,后因嫌家居太闷,游于罗浮山,在山寺中住下,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。《续通考》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。一说她是宋朝人。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(零陵)人,常采仙草,与有畏难之人排忧解难。
蓝采和:原名许坚,具体出处不可考,南唐沈汾《续仙传》、宋初《太平广记》、陆游《南唐书》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。为一行乞道人,因行事浪荡,放纵不羁,是个穷困潦倒却还乐于助人的流浪汉形象。
韩湘子:韩湘子的原型大家应该比较熟悉,普遍的说法,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(有说侄孙),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、《酉阳杂俎》、《太平广记》、《仙传拾遗》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。一称是韩愈侄孙,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。韩愈曾有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一诗:“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阳路八千。欲为圣朝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!云横秦岭家何在?雪拥蓝关马不前,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。”
曹国舅:历史上确有其人,《宋史》有传,曹佾,字公伯,曹彬之孙,曹皇后的弟弟。他性情和易,通晓音律,喜爱作诗,封济阳郡王,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,年七十二而寿终。是宋仁宗皇后的弟弟,因此得名“曹国舅”。
从八仙的例子中可以看出,中国的民间传说其实大多有原型可依,可能不只是以一个人为原型,而是各朝代人物事迹混杂,传至今日,是否有神仙存在,自是未可知,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些人物的原型,都曾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生活,修行。看似离奇的神话传说,抽丝剥茧之后,也是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。
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柴火灶惠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柴火灶惠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